春節風俗-春節舞龍
耍龍燈也叫“舞龍”、“龍燈舞”,是中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。從春節到元宵燈節,中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獅子的習俗。

經過千百年的沿襲、發展,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、表演優美、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。
耍龍燈起源于人們對龍的迷信,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。在古代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,以求得風調雨順,五谷豐登。
耍龍燈的主要道具是“龍”。龍用草、竹、木紙、布等扎制而成,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,多見九節龍、十一節龍、十三節龍,多者可達二十九節。十五節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,不宜舞動,主要是用來觀賞,這種龍特別講究裝璜,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。
還有一種“火龍”,用竹篾編成圓筒,形成籠子,糊上透明、漂亮的龍衣,內燃蠟燭或油燈,夜間表演十分壯觀。
龍燈的耍法有多種,九節以內的側重于花樣技巧,較常見的動作有:蛟龍漫游、龍頭鉆檔子、頭尾齊鉆、龍擺尾和蛇蛻皮等。十一節、十三節的龍,側重于動作表演,金龍追逐寶珠,飛騰跳躍,時而飛沖云端,時而入海破浪。非常好看。
舞龍的習俗在海外華人那里得到了發揚和光大。每逢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和重大慶典活動,他們就會舞起獅子,耍起龍燈,呈現出一片濃濃的東方氣概。
燈節的來歷

中國農歷十一月到來年的一月十五日,這歲尾年頭的兩個月時間,都屬于“過年”和“春節”的歷程。過了正月十五日,就算告一段落了。
正月十五日是人們普天同慶的日子,其中卻有一段不平凡的歷史,原來這節日的來歷與中國漢代初(前206年)一段平息皇室叛亂有關。
漢代皇帝劉邦的皇后是呂后,她是當時皇朝貴族中一個居心狠毒而又淫蕩的女人;实垡凰谰蜌⒈M一切從前跟皇帝打天下的功臣,起用她的親戚掌權。
但是,后來,還是被皇帝的舊臣誅滅。新皇帝登基,覺得天下重享太平,極是難得,因而在歲首找一個好日子與民同樂。
聽說當年討平叛亂是在正月十五日,恰好這一天是一個晴朗的日子,所以就決定每年正月十五日出宮游玩,所以名為“元宵節”。從此以后,代代相傳,每年正月十五日便成為民間一個普天下的歡樂節日。
元宵是一年中的頭個滿月日,又叫“元夕”、“元夜”。這一天的節目以花燈為主,所以也叫“燈節”。另外有個名字叫“上元節”,這是根據中國道教的說法。
道教所稱的三官大帝,是主管人間禍福的三個神靈,他們各有當令輪值的日期,天官當令是“上元節”,地官當令是“中元節”,人官當令是“下元節”,其中以天官為首,所以人們非常重視這個“天官賜!钡娜兆。
“上元”,又叫“燈節”。據說是由于起源于中國漢朝(前206年—220年)元月觀燈的風俗。
原來漢朝在這一天,舉行太一神(北極星)的祭典,張燈結彩,通宵達旦。另處一說是與唐太宗和升學燈有關。傳說,唐代皇帝鼓勵讀書風氣,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。入學的第一個節目叫“開燈”,那是把先做好第一只精巧的花燈,帶到學校去,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替他點起來,象征前途光明。從前的私塾,多半在正月十五日稍后開學,因此開學的花燈,便成為“上元節”的點綴。
燈節在中國古代唐宋時最為熱鬧,到處張燈結彩,仕女嬉游,通宵達旦。
龍燈與春祀的來歷
燈節中的花燈種類繁多,諸如花卉、蟲鳥、百獸,應有盡有,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,則數“龍燈”。
新年有“鬧龍燈”之戲。鬧龍燈就是“掉龍燈”,因龍燈長巨且重,鑼鼓聲中昂首擺尾,蜿蜒游走,非數十多壯漢,舉竿來回奔走,不足以操御!暗簟笔菗u擺,作動詞解,也就是“舞龍”。
舞龍的“龍”,通常都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,舞龍之日,以旌旗、鑼鼓、號角為前導,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,接上龍頭龍尾,舉行點睛儀式。龍身用竹扎成圓龍狀,節節相連,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,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,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。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,竿頂豎一巨球,作為引導。舞時,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搖擺,龍首作搶球狀,引起龍身游走飛動。
舞龍是個大節日,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。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,這叫“龍換酒”。
等到舞龍完畢,就將首尾燒掉,龍身送回廟內,明年再用。
龍在中國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,而且“舞龍”包含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”,原有“祈年”的意思。
由于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,威力無窮,而海洋主水,龍也就很自然的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。民以食為天,谷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,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。如此,龍被古人奉為“吉物”出現在慶典祭祀中,自然也不足為奇了。
可知春節的“開燈”,就是代表“春祭”。所以,“舞龍”最初應是一種祭祀,而非娛樂,成為助慶娛樂應是漢唐以后的事。
提到花燈,就不能不說“燈謎”。燈謎是花燈的一種副產品,斗智助興,用來增加節日氣氛。
燈謎是中國特有的文字游戲,淵源始自古代隱語,它將事物或句語的真象暫時隱藏,另以一種與這事物有關的特色或背景,組成優美韻詩或通俗文字,以懸疑質難他人。
中國的古代,很多文人嗜迷猜謎。后來用花燈懸謎,問難于人,屬于一種風雅的益智娛樂。后來,猜謎的文學價值漸漸消逝,而流為通俗的謎語。
|